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獨特優勢

2023-02-16 14:37

核心閱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爲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結合起來,有效支撐我國教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徵程上,高校要充分發揮在科技創新中的獨特優勢,努力培養一批心懷“國之大者”的科創人才,努力做到科技創新成果與國家、區域發展需要相結合,肩負起時代賦予高校的職責使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體現了我們黨對科技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爲新徵程上推進科技創新、實現創新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要充分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獨特優勢,充分釋放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努力培養一批心懷“國之大者”的科技創新人才,努力做到科技創新成果與國家、區域發展需要相結合,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更多科技人才。

促進形成科學技術統一體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攻關,要圍繞破解“卡脖子”難題,將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簡稱,科學、技術是密切聯繫的兩個概念。科學回答“是什麼”“爲什麼”的問題,往往以抽象的理論形式呈現;技術回答“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往往以具體的實踐形式呈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科學和技術的聯繫日益明顯,主要表現在科學的技術化、技術的科學化和科學技術的一體化三個方面。科學的技術化是指科學研究活動中包含着大量的技術研究,技術研究和應用研究已成爲科學研究的輔助部分,技術成爲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要素;技術的科學化是指技術上升爲技術科學,通過相應基礎科學的指導,形成系統的技術知識體系,反過來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術;科學技術的一體化,講的是科學與技術互爲前提,互相推動,促進了科學技術統一體的形成。

科學對技術生產具有主導和超前作用

  科學技術並不是在任何時代、任何條件下都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在科學對技術生產具有主導和超前作用的前提下才成爲第一生產力。
  現代生產力系統的各要素之中,無一不滲透着科學因素。人類社會早期,科學技術生產渾然一體;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科學作爲一種腦力勞動,日益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此時的科學並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還落後於生產和技術,基本方式爲“生產—技術—科學”;近代,電磁感應科學原理運用於技術和生產以後,科學才顯露出對物質生產的主導和超前作用,但沒有明顯形成,當然也談不上佔主導地位;20世紀40年代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和70年代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迅速確立,以這些理論爲先導的新技術革命條件下,計算機研製成功並運用,材料、能源、空間、海洋等科學與相互間的交叉學科、橫斷學科、邊緣學科蓬勃發展,從根本上逆轉之前的“生產—技術—科學”方式爲“科學—技術—生產”方式。

發揮高校教育、科技和人才重要結合點的作用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也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齊備的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重要承載體。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到2035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必須繼續加強和重視高校科技力量建設。
  高校是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高校首要之義就是培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人才,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保障。唯有將家國情懷放在首位,方能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高校要以鑄魂育人爲核心,着力在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爲誰培養人上下功夫,培養出黨和國家需要、對社會有用的人。
  高校是培養具有原始科技創新人才的制高點。建設一流高校、一流學科,要立足當前、面向未來,以科研的原創性提供未來發展的動力。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是夯實一流大學建設的根基。全面加強基礎研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改革科研管理和評價機制,佈局重要科研方向。
  高校是培養擅於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人才的平臺。高校應高度重視跨領域、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形成關鍵領域先發優勢,形成若幹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應用貫通式研究的大團隊,組建大平臺,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更好地承擔攻關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大使命。高校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建設逐步深入,面向未來的“新工科”不斷升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逐步實施。高校要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爲主要途徑,積極探索培養多元化、創新型人才的教育新模式,進一步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獨特優勢。


來源:山西日報